行業(yè)資訊
內容付費時代來了,你愿意花錢看文章嗎?
發(fā)表日期:2017年02月17日導語:互聯網曾經號稱“免費才能生存”,但必須承認的是,2017年,內容付費正迎來新一輪井噴的黃金時代——盡管多數人仍習慣于互聯網上內容的免費獲取,付費之路道阻且長。
知識,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觸手可及。
2月15日,微信方面對外證實,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功能確實在推進中,已經在做測試;同一天,36氪宣布其付費專欄「開氪」正式上線。
分答、在行、得到、知乎live等等在過去一年的市場驗證,內容付費儼然如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水,或許將伴隨著微信公眾號蓄勢待發(fā)的付費閱讀,達到至今最大的勢能。
互聯網曾經號稱“免費才能生存”,但必須承認的是,2017年,內容付費正迎來新一輪井噴的黃金時代——盡管多數人仍習慣于互聯網上內容的免費獲取,付費之路道阻且長;盡管人們對于知識的獲取越來越功利和焦慮,內容付費的繁華背后也可能面臨著泡沫。
哪些內容和平臺正開始收費?
那么問題來了,海量的內容里,你首先愿意為哪些內容付費?一定不是雞湯文。
42章經創(chuàng)始人、也是第一批入駐36氪付費專欄「開氪」的曲凱告訴網易科技,他認為,“越接近知識和教育的內容,越容易做到被付費”。
如Quora創(chuàng)始人迪安吉洛所言,“絕大多數的人類知識尚未上網,以經驗的形式存儲在人的大腦中,或存在于只有專家能讀懂的書籍和論文中?!?/p>
書籍和論文作為內容的一種,自問世以來就已經開始收費,而本文討論的內容付費中的“內容”,則主要指特定個人以經驗的形式所傳遞出來的知識。
結合具體的案例來看,我們將提供我們所謂的內容付費的平臺分為以下幾類:
1、專欄類——得到/36氪「開氪」/喜馬拉雅
羅輯思維的得到算是最早涉獵內容付費的,并在去年6月迎來一次高峰,因為“中國最好的商業(yè)記者之一李翔歷時半年打造”的《李翔商業(yè)內參》彼時在得到平臺接受付費訂閱,199元一年,截至目前,訂閱人數已經超過9萬,營收近2000萬元。
吸引如此之多的人訂閱,在于李翔主打深度解讀,并根據其多年的商業(yè)報道經驗,在專欄中給出個人判斷和建議,宣稱“用每天5毛錢的價格,你就可以雇傭一支高素質的內容團隊為你做私家商業(yè)秘書?!?/p>
這就是“特定個人以經驗的形式傳遞知識”的最佳注腳,同樣在得到平臺上,專欄《通往財富自由之路》收獲了12萬人訂閱的李笑來,是從新東方名師干到暢銷書作家,又成為天使投資人和中國比特幣“首富”的“轉行達人”。
36氪「開氪」的模式和得到類似,相比較得到涉及商業(yè)、科普、人際關系等多個領域,「開氪」更專注于互聯網這一垂直領域的知識分享。喜馬拉雅FM也類似,不同在于其主打音頻,去年7月吳曉波推出的商業(yè)財經音頻付費產品《每天聽見吳曉波》,價格180元一年,7個月后,銷售12.5萬份,營收超過2000萬。
2、淘寶類——微信付費閱讀
內容付費也被叫做“知識電商”,微信公眾號的付費閱讀模式更類似于淘寶,由于目前大號在廣告模式上的變現已經頗為成熟——比如咪蒙,一篇廣告的標價已經數十萬——因此,付費閱讀被認為是長尾垂直公眾號的機會所在。
參與微信付費內測的有可能學院CEO阿禪認為,微信不能讓優(yōu)質的個人IP流失到其他平臺,作為內容生產者,需要做的可能不是呼吁讀者付費,而是給讀者提供有認同感的服務,把服務賣給認同服務價值的人。
3、咨詢類——在行/分答/值乎/微博問答
專家或者名人可以被任何一個普通人提問,內容從八卦、實用資訊到行業(yè)觀察不限,同時一元偷偷聽的模式又借助共享的概念造福了其他人;除了分答,果殼的另一款產品在行則主打線下,專家學者通過出售時間在線下與付費者一對一約談。
4、沙龍類——知乎Live
去年5月,知乎發(fā)布語音、文字直播工具“知乎Live”,形式為一個意見領袖主講,隨后解答用戶的提問,很像一個小型的線上版沙龍。全年共舉辦1443場,主講人平均時薪達到1萬多。同年6月,創(chuàng)新工場CEO李開復在“知乎Live”上分享其創(chuàng)業(yè)經驗,定價499元的200張門票剛開放便一售而空,當日收益10萬元。
喜馬拉雅FM聯合創(chuàng)始人余建軍認為,“商業(yè)模式上,內容付費是比廣告更好的模式。對消費者來說,時間越來越稀缺,付費是一種簡單、高效、體驗更好的篩選方式;對內容生產者來說,變現效率至少高一個數量級?!?/p>
可以想見的是,內容付費是大勢所趨,而讓用戶付費的動力在于——有用——而這樣的保證,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可能需要領域內意見領袖的背書。
內容付費迎來井噴的背后
36氪媒體總裁馮大剛在解釋為何此時做「開氪」時說道,“其實內容變現一直在收費與免費之間輪回,之前媒體被互聯網沖擊下過于向免費模式傾斜,今天又有一部分回到了付費模式,這是大的契機。小的契機就是最近兩年隨著羅輯思維、分答、喜馬拉雅等優(yōu)質平臺和產品的探索,付費越來越深入人心?!?/p>
內容收費隨著互聯網的深化而沒落,但內容這個需求沒有沒落。天奇阿米巴創(chuàng)投基金投資合伙人魏武揮也這么認為,“內容生產者們,需要一個契機”。而馮大剛口中所謂的大的契機,你可以歸因于三個方面:
一個是知識產權大環(huán)境的改善。盡管用戶已經習慣了免費閱讀,值得欣喜的是,粉絲已經開始逐步對優(yōu)秀內容自發(fā)進行付費。目前中國的版權環(huán)境正在改善,比如音樂網站推出付費音樂,視頻網站通過會員制對視頻內容進行收費等。
一個是外部技術的推動。包括智能手機、4G、WIFI的普及,移動支付的極度便捷,語音技術的進步等等。
還有一個,也是最重要的——現在用戶真正稀缺的,是時間。中國互聯網發(fā)展到現在,愿意為內容付費的消費群體已經在擴張,企鵝智酷去年8月的調查中,有55.3%的網民有過為知識付費的行為。
所謂的內容變現,當時間越來越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時,被認為是一種用戶注意力的爭奪,而當消費者免費獲得內容的「時間成本」高于夠買正版內容的「金錢成本」時,也說明這個內容非常稀缺,用戶會更傾向于選擇為內容付費。
因此魏武揮判斷,整個互聯網將依然是免費內容為主流,但這不排斥,相對于2016年,2017年將迎來內容付費的井噴。
為什么說內容付費可能也面臨著泡沫?
我們當然樂見內容迎來自己的新黃金時代,但也必須看到盛世之下,可能面臨的泡沫。
互聯網解構并重塑了話語場,龐大的人群涌入,海量的意見表達,洶涌而來的各種各樣的碎片化信息。內心世界的失序,讓我們物理消化著突如其來的興奮與疲倦,反而陷入無情無盡的失語、躁動和不安之中。
這種背景之下,大多數人面臨著世界快速更迭之后斷層的知識焦慮,從沒有哪一刻對知識如此渴求,也從沒有哪一刻對具體渴求什么知識如此迷茫。
于是收藏了一個又一個書單、kindle上下載了一部又一部電子書,內容付費的春風襲來,也在亂花之中迷眼, 我可能不知道哪個內容是好的,但我知道羅振宇、吳曉波、李翔、和菜頭等人很厲害,而這種厲害,來源于他們做內容創(chuàng)業(yè)之前積累的個人品牌。
有調查表明:在對超過3000字的文章的分享行為中,有著76%的分享者沒有讀完全文,他們的贊同態(tài)度,都集中在標題和正文的前300字。
很多內容被付費之后,并沒有經常被打開閱讀,靜下心來學習思考好像越來越難,周圍的人似乎都在學習,似乎都是知識達人,但說出來的觀點又出奇得類似。就好像自媒體人三表說的,知識成了口紅一樣的化妝品,知識成了裝點門面的飾品,而不是內化自己的養(yǎng)分。
可能存在的情況是,相當一部分付費用戶并不是因為內容而去付費,而是基于對名人個人IP的推崇、基于他們的影響力去付費。曲凱認為,這背后就是潛在的續(xù)費問題,而他的付費專欄,很可能只做一年。
以一年訂閱時間為期,第二年的復購率會說明一些東西,同時也會篩掉一批用戶,留下那些對這個內容生產者真正有認同感的用戶。新世相創(chuàng)始人張偉這樣說道,“名人變現的內容付費不會持久,很快會被整體上祛魅?!?/p>
毋庸置疑,內容付費將迎來新一輪的井噴,但現在的階段距離真正的內容付費可能還有一段距離,只是可能因為有一些泡沫,讓我們誤以為很近。